近日,市水务局公布了2013年5月份城市供水水质公报。据公报称,5月全市经抽检的91间水厂中,有11间水厂出厂水水质不达标,不达标水厂比4月减少了3家,不达标水厂均为村级水厂。
对于有村级水厂屡上“黑榜”却未关停的情况,市水务局则表示不达标村级水厂整改过程中经常遭遇一些“老大难”问题致使水厂难以关闭。
常平陈屋贝水厂今年1-5月连续上榜
记者查阅最近一年来的水质公报发现,常平陈屋贝水厂不达标次数,去年上榜至少9次,今年1-5月连续上榜5次。
据悉,5月出厂水水质不达标的水厂有常平镇陈屋贝水厂等11家,根据《东莞市水务局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办法》和《东莞市2012年城市供水行业监测工作方案》,市水务局已按相关规定对出厂水水质不合格的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置。
村级水厂屡上“黑榜”却未关停
村级水厂供水量虽不到全市的10%,但自从东莞实施供水水质公报制度以来,在每月发布的公报中,村级水厂是水质不合格的“重灾区”。
市水务局供水管理科相关负责人称,村级水厂水质不达标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但在水行业,法定必须保持24小时不间断供水。这也是不达标村级水厂整改过程中经常遭遇的“老大难”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村级水厂撤并是解决供水质量问题的必经之路,并不是因为它是村级水厂就要关它,关它是因为不安全,这决定了它不能再生存下去。
撤并村级水厂影响村委收入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供水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村级水厂的水价往往每吨几毛钱,而镇街水价每吨大概在3元左右。村级水厂是不受价格监管的,利润空间比市级水厂要大,一个村委靠水厂一年有几十万元收入,村里能赚到钱就更不肯撤并。供水管理科多次找常平镇政府协商解决该水厂水质问题,但遭到该村村委、村民的抵触。
据了解,对于全市村级水厂的撤并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但市里目标明确,要把“多而分散”的点逐渐整合起来,朝着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制水企业方向发展。
按照供水整体部署,陈屋贝水厂所在的常平镇已将整合收编村级水厂列入议事日程,仅整合补偿费一项,就大约需要3700万元。未来常平镇仅整合村级水厂就有1亿多元的资金缺口,而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也正是制约常平村级水厂进行设备和管网升级的瓶颈。